|
“2016集邮周”前后,作为跑集邮口的记者,采访任务也是满满当当的:8月3日,采访《长城》邮票设计者;8月4日,采访张家界留守儿童北京集邮夏令营;8月5日,“集邮周”开幕;8月8日,《丁酉年》特种邮票开机印刷;8月9日,《月圆中秋》邮票金产品推介;8月10日,长城集邮文化活动启动。跟同样跑集邮口的记者打招呼都说:“天天见哈!” 上述活动虽然不都完全属于“集邮周”范畴,但可以看出,集邮活动在“集邮周”前后呈现“聚集化”“井喷式”的状态,更毋庸说全国各地的1000多场集邮嘉年华活动了。短短的“集邮周”表现出极强的黏合效应。 对于媒体人来说,采访密集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无法从信息轰炸中获得有效的资讯。所以,当记者采写这篇报道时,第一反应就是“集邮周”带给我们什么,是表面的热闹繁华,还是沉淀下来的更深层次的东西。与常规的集邮文化季偏重于营销有所不同,“集邮周”更多的是属于传播集邮文化的范畴。 在“集邮周”活动中,我们看到集邮夏令营中孩子们专注的眼神,看到一家人共同参加集邮互动,看到相濡以沫的老人相携购买《相思鸟》邮票,看到集邮网厅会员开心地专享主题日……集邮文化是什么?大概就是让人们接受,让人们喜欢,让集邮带给人们更多的正能量。《丁酉年》邮票印刷开机仪式主持人崔永元说,要想让青少年喜欢、接受一项事物,就要让他们先感兴趣;受访的其他人士提到的增强互动性,也说出了同样的道理。 也许你不知道邮票的分类,不了解邮票背后的故事,更不知道邮票是怎样印制出来的,但只要你看到它就高兴,愿意享受它带给你的乐趣,不就好了吗? 快乐,就好! |